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學習藝術

本文Tag標簽:藝術教育/興趣愛好??

藝術教育存在的觀念誤區(qū)

  學習琴棋書畫常常被認為是比較地道的審美教育,尤其是參加過琴棋書畫級別考試的孩子,就更應該是接受了具有專業(yè)水準的審美教育了。其實未必如此,這是因為審美教育不等于學習琴棋書畫,審美教育要比知識和技能教育站位更高,知識多、技能熟與審美水準并不是恒等關系。

  現在學琴的孩子很多,雖然媒體上報道的一些極端事例——有的孩子為逃避學而出走、破壞鋼琴或者故意傷害自己的手指,但大多數孩子還是很聽家長的話,在緊張的學習時間里留出學藝的時間,然后按照家長的要求參加一級又一級的考試。但是我們會發(fā)現,不少家長對孩子學琴的認識和定位是很低的,把高雅的審美教育下降為機械的技能訓練,對孩子的培養(yǎng)也忽略了更高一層的意義。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有了一技之長,長大了至少多了一個競爭或謀生手段,至于維持孩子的興趣和激發(fā)孩子的靈感,則是他們很少考慮的。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和做法是不足取的。因為一個指法不到位,嚴厲指責孩子“你怎么那么笨”或“你怎么那么不用心”等等,如果孩子因此而喪失興趣或信心是很不值得的。彈琴本身是一個很復雜的心智活動,尤其是在注意力的分配上:既要讀譜,又要看譜,還要搞準指法,有時還要糾正已經形成的錯誤,一雙眼睛、一個腦袋同時要干這么多事情,也確實難為孩子的了,而這一復雜技能的熟練掌握需要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而考級勢必要求孩子彈一個曲目很多遍,為一個指法而練很多遍,這樣反復做同一件事情是很單調的。民就是這個原因,很多孩子一開始很喜歡彈琴,后來就厭惡了,因為他們從中得到的不是性情的陶冶的愉快的情緒,而是由家長嘮叨和吵罵引起的焦慮、煩躁、單調、無奈甚至失望和厭惡。

  把體、音、美作為孩子將來的謀生之道,貶低了藝術審美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當家長看到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現問題而又十分急躁的時候,就要時常提醒自己:這一切都是手段,使孩子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他較高的人生境界、達觀的人生態(tài)度、完善的人格結構,使孩子具有綜合素養(yǎng),讓孩子在多才多藝的個人背景下享受生活、表現生活,甚至創(chuàng)造自己追求的一種存在方式。不應把琴棋書畫下降為一種謀生手段,浪費其豐富的教育資源。

判斷藝術教育效果的3個關鍵詞

  美育是既具體又抽象的一種教育,它要憑借一定的事物去發(fā)現和感受美,又要高于這一事物的存在狀態(tài),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性。美育特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感受和品位,是培養(yǎng)淑女和紳士不可缺少的教育環(huán)節(jié),是文明社會的基本要素。但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經不起功利觀念的折騰,本來一件很好的作品、一樁很美的事情,如果沾染了患得患失的權衡,就流失了它本來給人帶來的輕松愉悅和自尊自信。所以,質量較高的美育反映了教育者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和高瞻遠矚。

  我們對孩子的很多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效果卻南轅北轍。那么怎樣把握和判斷我們對孩子的藝術教育是否具有美育價值呢?有三個循序漸進的關鍵詞:熱愛、享用和追求。

熱愛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你發(fā)現孩子還沒有產生興趣或者興趣越來越弱,那么孩子的學習就變成了被動的承受和機械的應付,孩子所接受的教育也是缺乏美育功能的,而不愉悅的學習對孩子身心發(fā)育是有害的。

享用

  一幅涂鴉作品、一個石壘城堡、一段自娛自樂的哼唱,只要孩子從中獲得了滿足感,就是美的身心享受。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孩子最喜歡玩味和揣摩的事物,就是能真正給他帶來快樂和幸福的美好事物。如果在家長的逼迫下完成了一項任務,孩子放下之后就不想再拿起,那么家長的付出就是得不償失的,孩子的學習就是不舒服的、不美妙的。

追求

  熱愛是美育的開端,享用是美育的結果,追求是美育的發(fā)展。當孩子持續(xù)不斷地對某個事物有追求的愿望,說明他是被事物內在的美感真正吸引了,而不是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走到這一步,家長就省心了,孩子則真正陶醉了。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