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重重,隔代教養(yǎng)問題何在?

本文Tag標簽:隔代教養(yǎng)??

  “隔代教育”成為一個專有名詞還是近年間的事情,提出這一概念的教育及婦聯(lián)機構工作者認為,在中國,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隔代教育”具有諸多弊端,有必要進行關注和反思。

  諸多教育專家都認為,提出隔代教育的缺陷是必要的。隔代教育的弊端主要體現(xiàn)在祖輩對兒童的溺愛,對兒童心理成長構成較大負面影響。同時,祖輩知識面的不足,以致使兒童在家庭中得不到較好的知識教育。

  有學者認為,隔代教育對兒童心理的影響將是長期的,所以更為值得重視。在上海,多年來一直有兒童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有關隔代教育方面的研究,并尋找家庭、學校、社區(qū)三結合的解決之道。

  但是,也有學者提出,沒有必要將隔代教育當作“洪水猛獸”。隔代教育的優(yōu)點也是明顯的,比如祖輩代的帶養(yǎng)經驗,耐心,社會閱歷豐富等,只要“借用”得當,是有益處的。

  但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有一半以上的兒童接受隔代教育”這一提法已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有報道稱,“全國范圍內一項關于中國‘隔代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全國有近五成孩子接受著隔代教育”。而“據(jù)上海市婦聯(lián)的調查顯示,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10個中就有五六個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

  隔代帶養(yǎng)和隔代教育

  記者在上海地區(qū)采訪兒童教育工作者,他們普遍認為,祖輩帶養(yǎng)孫輩目前的確比較普遍,但隔代帶養(yǎng)者并不一定是隔代教育者。

  上海家庭教育專家李洪曾提出一個“帶養(yǎng)”概念,這是有別于教育的概念。

  李洪曾是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名譽主任,其手中有一份已經調查結束的有關隔代教育的研究報告。

  在這份以上海為主,涉及全國各地的調查報告中,將兒童分出0-3歲幼兒組,而家庭教育則改稱“教養(yǎng)”,具體又分為“帶養(yǎng)”與“教育”。

  李認為,不分年齡階段,不分帶養(yǎng)與教育是不科學的。

  在李洪曾的報告所調查的上海郊區(qū)0-3歲嬰幼兒中,祖輩教養(yǎng)比例非常高。祖輩嬰幼兒同住率達76.5%,參與帶養(yǎng)率達到88.8%,為主帶養(yǎng)者達到49.2%。

  這組數(shù)據(jù)明顯比人們所稱的“50%以上隔代教育”的比例還要高。

  但是,李洪曾認為,隔代教育比例高,是高在帶養(yǎng)中,而不是高在隔代“教育”上。0-3歲的幼兒,其帶養(yǎng)應該是第一位重要的,在此階段,祖輩帶養(yǎng)具備優(yōu)勢?,F(xiàn)實上,此一時期兒童接受祖輩教育也相對較多。

  但是,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上海外地”的3-6歲的幼兒調查中,幼兒的家庭由祖輩為主要教養(yǎng)者僅占5.7%。這與50%以上這個概念有本質性的差距。而該報告的另一組數(shù)據(jù)表明,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少兒,隔代教育的比例呈遞減關系。

  這一數(shù)據(jù)的特點是:將隔代教養(yǎng)兒與單親兒混合統(tǒng)計,將隔代教養(yǎng)定義為隔代教養(yǎng)為主。

  協(xié)調隔代與親代教育關系

  不可否認,“隔代教育”存在問題。

  李洪曾認為,隔代教育其實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只是當社會發(fā)展到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隔代教育的弊端凸顯出來。

  李稱,隔代帶養(yǎng),兒童越小,越有優(yōu)勢,但隨著兒童長大,帶養(yǎng)需求下降,教育成分益重,而恰在此時,祖輩知識面狹窄或過度溺愛,導致兒童心理發(fā)育有所欠缺的問題便容易出現(xiàn)。

  據(jù)李洪曾的調查報告,隨著兒童的長大,隔代教育的缺陷同比增加。到高中階段如果依然是隔代教育,其負面影響將更為明顯。據(jù)調查報告,以祖輩為主教養(yǎng)的幼兒中,在衛(wèi)生習慣、學習習慣和發(fā)展總體上不如父輩為主教養(yǎng)的孩子。

  李洪曾認為,隔代教育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xiàn)象,單純說“50%以上”或單純說“隔代教育為主”都不能概括隔代教育中最有代表性的問題。李認為,在中國,最為普遍的現(xiàn)象是隔代與親代之間的影響力,或兩者之間的非協(xié)調性,這才是隔代教育面對的最為實際的問題。

  在中國的許多家庭,其實很難以親代為主或隔代為主來區(qū)分——更多表現(xiàn)的是混合教育。而在混合教育中,影響力又是最為重要的。

  比如有許多家庭,是親代教育為主,但是,祖輩雖然并不在教育上起主導作用,他們的影響力卻是更大的——比如對兒童的溺愛、縱容等,對兒童的影響卻起到了關鍵作用。

  所以,真正的方向應該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改變影響力——削弱負面影響力上,或努力將負面影響引導到正面上來。

  據(jù)李介紹,在上海,許多社區(qū)都建立了隔代教育指導中心,指導隔代正確教養(yǎng)兒童,而幼兒園、學校更是將此作為兒童培養(yǎng)的重大“作業(yè)”,一項重點工作。

  真正意義上的“隔代兒”——單純接受隔代教育成長的兒童才是最為值得關注的。

  隨著中國單親家庭的增多,以及父母外出打工而將兒童寄放在祖輩家中教養(yǎng),這樣的兒童才是真正的隔代兒。

  這樣的隔代兒究竟有多大比例?至今還沒有見到相關調查報告,但由于中國人口基數(shù)高,應該是一個龐大的數(shù)字。尤其在農村,出外打工者多的村莊,這一比例將會更高。記者在溫州某鎮(zhèn)調查時發(fā)現(xiàn),該鎮(zhèn)常住兒童中,有80%以上為“隔代兒”。

  同時,也存在這樣的情況,許多家庭因為親代所承擔的生存壓力——比如工作負擔過重,工作地點離家庭過于遙遠,以及居住條件所限,親代無力或不愿承擔教育責任,而導致教育或帶養(yǎng)缺位。

  此類隔代教育所致的隔代兒,既是教育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減少隔代兒,有更多的社會力量改變這些隔代兒的命運?人們有理由關注。

  案例一:儒弱的小太陽

  讀完高一,剛剛放暑假,磊磊便在與爺爺奶奶的談判中獲勝:他們從下學期開始再也不接送他到學校了。

  不允許爺爺奶奶接送,是因為磊磊覺得有些害羞,同學們的背后笑話越來越多,他承受不了。而爺爺奶奶理由也很充分:還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磊磊就被自行車碰倒過,結果左手脛腓骨折柳性骨折,而現(xiàn)在上海汽車比前些年多得多,磊磊是再也不能出事的。

  于是,談判桌上答應了條件,但私下里老人還是決定改明送為暗送——遠遠地跟在磊磊后面接送他。這是一個兩全其美之策。

  磊磊家并非“祖孫屋”(指祖輩與孫輩共同生活),而是三代同堂,但是,磊磊的父母早出晚歸,工作壓力一直非常大,所以磊磊的生活學習基本上由爺爺奶奶來照料。

  磊磊所讀的是區(qū)重點中學,在班上成績排在前5名。他屬于“乖乖寶”型的孩子,教師喜歡,長輩疼愛。但是,磊磊身上卻有難以言說的隱憂——他內向而缺乏個性。

  在學校,磊磊從來不舉手發(fā)言,老師上課提問他的臉就會紅。下課了也不與同學一起玩,足球、籃球之類的運動一概不喜歡。到現(xiàn)在,磊磊也說不出哪一位同學是他的朋友。

  他的惟一愛好是電腦游戲,爺爺奶奶同意他在做完作業(yè)后,可以有半小時的電腦游戲時間。而雙周日以及考試成績特別優(yōu)秀的時候還可以獲得加時。玩電腦游戲,他是絕對高手,同學都傳說在這方面班上沒有誰能出其左右,但這一點沒有得到過證實,因為沒有同學到他家看過他的表演。

  磊磊是“全程孫輩”——出生時爺爺奶奶就已退休,所以,老人把所有時間都撲在了孫子身上。

  在家里,爺爺奶奶陪著,出門爺爺奶奶相伴,到了晚上8點以后,孩子是不可以出門的。磊磊幾乎所有的生活都給爺爺奶奶安排得好好的。

  磊磊的父親知道孩子這樣培養(yǎng)有缺陷,但他執(zhí)拗不過父親,他很孝順,并且,他的性格也偏于儒弱,因為父親個性強,這使他的個性發(fā)展也受到限制。

  他知道磊磊將來可能也會有一些問題。他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讀大學上,那時候他會獨立些,雖然爺爺早已決定磊磊讀大學也不能離開上海。

  案例二:變色龍小蓓麗

  小蓓麗屬于典型的乖巧型上海女孩,盡管她才上初中。

  長得小巧漂亮的蓓麗似乎屬于不幸的人。從小父母離異,她先是隨母親生活,但后來母親改嫁,便將她交給了姥姥。

  在父親面前,蓓麗是乖巧的好女孩。因為從小離開女兒,父親對女兒有強烈的歉疚感,總想努力多給女兒一些。

  蓓麗說,她有很高的志向,將來要出國,賺很多的錢給爸爸,帶爸爸也一起出國。在這樣的時候,蓓麗提任何要求父親都會同意。于是,從手機到高檔化妝品到名牌服裝,她都是從父親身上實現(xiàn)的。

  在母親面前,蓓麗卻很內向。她一直認為媽媽不喜歡她,其實她很喜歡媽媽,因為媽媽漂亮,又有錢。但媽媽對她卻很吝嗇,很少給她錢,如果買一樣物品給她,就要女兒有感激涕零的感覺。所以她對母親既愛又恨。

  五一前,母親打電話說五一節(jié)要約見她,她痛恨極了:因為她聽得出來,作為一個小公司經理的母親,將與她見面也作為一場例行公事,她斷然回答說“沒有時間!”但到五一節(jié),后悔的她主動打電話給媽媽,說五一節(jié)想見她,但母親說五一的時間都排定了,你看看我還要重新安排!

  在姥姥身邊,蓓麗是個乖戾的孩子。她撒野,任性,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爺爺姥姥也只能順從她。

  爺爺姥姥寵她,但一點也管不住她。

  在學校,蓓麗已經是“?;ā绷?,每天放學都會有男孩子跟在旁邊,但她的成績卻是日薄西山。老師說,蓓麗將來很容易成為“問題女孩”。

  案例三:拒絕“文革”祖輩教育?

  那天,兒子突然就把孫子青青從家里帶走了。吳老伯搞不清,兒子為什么要這樣做。

  兒子將孫子帶走的理由是,父母年紀大了,要好好頤養(yǎng)天年。而吳老伯夫婦卻是壯志未酬——他們有一整套培育孫子的計劃,卻突然夭折了。

  兒子將孫子帶走的直接誘因其實非常簡單:青青與鄰里小孩發(fā)生沖突,奶奶在家里教育孫子,“你為什么不還手打他呢”。

  這一幕,兒媳小耿看在眼里,當夜就對丈夫說,孩子不能讓老人帶了。

  在國外呆過多年的妻子與公婆關系不融洽一直是個事實,但他也想不通妻子為何在此事上做得如此絕情。因為父母帶青青不僅大大減輕他們的負擔,更重要的是,父母年紀大了,孫子幾乎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希望。

  小耿說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心身發(fā)展不利。

  同為同一時代的上海人,小耿與小吳卻屬不同經歷之人。

  小吳是“親代教育”——由小吳父母一手帶大的。老吳夫婦是典型的“文革”一代——青春期經歷“文革”,下過鄉(xiāng),歷經艱難回到上海。小耿認為,這樣的一代人,除非是最為優(yōu)秀的人群——其他的絕大多數(shù)錯失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以及人生事業(yè)發(fā)展的最佳階段。

  而這一代人最大的人生希望就是親手培養(yǎng)自己的子女。小吳就是這一代人培養(yǎng)出來的。小吳講述他這一代人的成長歷程:在最為嚴格的教育環(huán)境下長大。而現(xiàn)在輪到他們的孩子——吳老伯也要用如此的手段培養(yǎng)他的孫子。

  青青進入的是上海一流的幼兒園,平時還要學鋼琴、美術、英語,回家還要接受家教學算術、語文。

  小耿雖然也是上海人,但是,從小卻是爺爺奶奶帶大到幼兒園,十多歲便去了美國讀書。所以,她無法接受中國式的家教方式——或更準確地說,“文革”一代的家教方式。

  “這其實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文革”一代,沒有承繼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內涵,與經濟時代的思想又有距離,這對孩子今后的發(fā)展非常不利?!?/P>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