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前孩子有個“教育媽”最好

本文Tag標簽:教育方式??

  那是前年在國外所見到的一個事情。我到一家餐廳吃飯,前面的桌子,有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位2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埋頭吃飯。

  但不知怎么一回事,那個孩子使起性子硬是不吃飯。那位年輕母親叱責孩子,又氣惱不過,猛打孩子的屁股。過后,那位母親不理孩子的哭叫,逕自吃飯,直至吃完飯了,還是不理那個孩子。

  這種事情假如發(fā)生在日本,日本的母親一定會顧慮周圍人士的眼光,馬上改變態(tài)度,拿東西來哄孩子,使他不再哭叫。不然周圍的人們一定會以怪異的眼光來看他們。

  以這兩個例子來說,若是在日本,那種外國母親,一定會被指斥為“教育媽”。不過這個“教育媽”是很好的。在兩歲前,腦部配線還未穩(wěn)定之時,動物性的反復刺激和動物性的教導,會產生很大的效果。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唯有“教育媽”而已。

  對如此熱心教導兩歲左右孩子的母親,旁人切勿冷眼相待,應該寄予同情,給予安慰才好。

  孩子不拒絕反復刺激與動物性教導的時間,約莫兩年就會結束,隨即就會有他自己的意志。到了這個時期,母親就該自行結束“教育媽”的性格了。假如到了這個時期母親依舊是“教育媽”,依舊忽視孩子的意志、抑制孩子的意志,那就可能引發(fā)孩子的反抗心理,造成反效果了。

  但,孩子兩歲過后有了自己的意志之時,在日本的情況是,“教育媽”會忽然大行其道,嘮嘮叨叨的說這個不行,那樣不行地,把以往慈祥的臉孔,忽然變成兇惡的母夜叉。難怪在孩子的眼中要變成“怪獸馬馬剛”。這種“馬馬剛怪獸”雖然只是嘮嘮叨叨.,但孩子卻是無法消受。

  在幼兒教育上,最理想的母親形象是,孩子兩歲前是嚴厲的“教育媽”,其后就是慈祥的母親了。

  當然,“教育媽”和“慈祥的母親”之間,是不會有明確界線的,那只是母親基本態(tài)度的一種表示而已。母親的虛榮心宜節(jié)制“我家孩子同別人不一樣,我要讓他學鋼琴”、“鄰居的孩子在學小提琴,所以我家孩子也讓他學一學”。像這種出自母親的虛榮心來讓孩子學習的情形,至今仍有很多很多。

  幼兒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天才教育,然而社會上的人卻要另眼看待,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就在母親們的這一種態(tài)度。事實上,由母親的虛榮心而來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的孩子們,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奇異的精英意識和競爭心理,比較居傲,缺乏應有的孩子性。一心想讓孩子學鋼琴或小提琴,不僅未使孩子的可能性獲得發(fā)展,反而腐蝕了孩子純潔的心了。

  學習鋼琴,演奏鋼琴,絕對不是什么特殊的事情。那是徹頭徹尾的一種手段,問題是要叫孩子透過鋼琴或小提琴來把握什么,發(fā)展什么才華。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絕對不像某些母親所想像的那樣“了不起”或“有才氣”。

  譬如說,來到鈴木小提琴教室學習的一個孩子吧。比他更能演奏的,有數(shù)千人之多。根本就不可能讓他產生:“只有我學習小提琴”或“只有我能演奏小提琴,等的意識。假如真的是由母親的虛榮心而來學的,那種虛榮心也根本不可能獲得滿足。為此,來到鈴木教室之后,必須放棄虛榮心,否則就得放棄學習了。

  當然,能夠演奏小提琴的自信心和精英意識,是似是而非的兩回事。我家孩子,就曾經因為能夠演奏小提琴而有了自信心,在各方面都有過很好的效果。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