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進行性別認同

本文Tag標簽:性教育??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父母只有一次選擇:養(yǎng)育一個男孩或養(yǎng)育一個女孩。這唯一一次選擇也不一定能如愿:想要女孩的父母生了男孩,想要男孩的父母卻生了女孩,冥冥中像有人故意跟父母開玩笑。當現(xiàn)實與愿望相悖時,愿望并不會在遺憾中消失,它會固執(zhí)地在父母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再現(xiàn)。希望要女孩但是生了男孩的家長,便把男孩子當女孩子養(yǎng),將孩子管得規(guī)規(guī)矩矩,打扮得花枝招展;希望要男孩而生了女孩的家長,便從小培養(yǎng)女孩的沖勁,讓她像男孩那樣敢沖敢打,不拘小節(jié),說話粗魯。

  父母"性倒錯的愿望”,擺布著年幼的孩子,使他們的性別觀念始終是模糊的,在他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將有更多的關于“性”的困惑。慢慢地,他甚至會對自己的性的本質特征抱懷疑態(tài)度,他渴望自己能轉變成異性。

  一個人自己體驗的心理性別與生物學性別應該是一致的。父母“性倒錯的愿望”,會改變孩子的心理性別。所以父母必須順著孩子的生理性別施于養(yǎng)育,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自己是男是女,以自己的性別特征出現(xiàn)在人群中間,那樣,孩子才會依照自己的性別特征在社會中生存。

  有些父母的為難之處在于,他們對于孩子茌性別上的特征所知甚少,他們掌握的不過是浮光掠影的一些概念。

  比如,有些父母給女孩下的定義是:膽小、溫順、好面子、愛打扮:而給男孩子的定義是:淘氣、好動、富于攻擊性。于是,父母便根據(jù)這些特點來“因材施教”、“因材施愛”了。但男孩、女孩在性別方面的特點遠不止這些,男女有別,在孩子身上同樣明顯。

  十歲前的女孩子——

  骨骼、肌肉、神經(jīng)發(fā)育比較早。

  記憶及閱讀能力強。

  不做作。

  發(fā)音比男孩準確。

  更容易跟母親建立友情。

  更注意色彩和整潔。

  占有物質的觀念更強,可以不假思索地宣布:“這是我的?!?/P>

  更希望引人注目,受人夸獎。

  更愛幫助別人,更愛接受別人的幫助。

  更擔心發(fā)生災禍和疾病,有時神經(jīng)質。

  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性別差異,很愿意自己是女孩。

  更愛給父母制造假象,以博父母歡心。

  有更多的虛榮心和嫉妒心。

  十歲以前的男孩子——

  空間辨別能力強。

  多動癥比例高于女孩。

  容易有精神壓力,情緒緊張。

  愛拒絕別人,愛提出反對意見。

  愛隨心所欲。

  愛標新立異。

  對成人言行的模仿能力更強。

  喜歡干大“工程”。

  內心誠實。

  容易孤獨和恐懼。

  喜歡聽父母用商量的口吻說話。

  愿意在性別上分出優(yōu)劣,有性別歧視觀念。

  意識到流露情感是男人的禁忌。

  容易產(chǎn)生自卑感。

  順應孩子的性別培養(yǎng)孩子,會使孩子更健康、更出色。但是孩子的性別特點,也可能使父母在教育上出現(xiàn)迷失。中國有“貴養(yǎng)女孩、賤養(yǎng)男孩”之說,比如女孩子“乖”、“聽話”,便容易得到父母的保護和關心,造成了女孩子獨立性減少,依賴性更強。女孩子反應力強,卻更容易產(chǎn)生惰性,加之父母對女孩子更寬容,女孩的思考能力難以發(fā)展。女孩子對外界敏感,加之父母的推波助瀾,更容易形成病態(tài)的心理,比如嫉妒、仇恨、抑郁。另一方面,傳統(tǒng)的男子漢氣概通常是一種心理防衛(wèi),父母把“男子漢氣概”的角色意識灌輸給男孩,孩子會過早地發(fā)展自己孤立的情緒和不信任感,內心怨恨的積聚和受挫感也隨之增長。

  父母在孩子性別問題上必須小心謹慎:

  ●不要對孩子說類似“你要是男(女)孩就好了”“我們本來想要男(女)孩的,結果生了女(男)孩”之類的話,孩子總是會按父母的心愿去做。

  ●父母在言談中不要有性別歧視的觀念。

  ●讓孩子按自己的性格特點來發(fā)展。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