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yīng)用“邏輯后果”策略的注意事項

本文Tag標(biāo)簽:家庭教育方式??

  自然后果是指孩子的錯誤行為造成的自然結(jié)果,家長并未從中干預(yù)。例如,沖沖午飯時間貪玩,盡管家長申明不吃完飯,不許吃任何零食,孩子仍聲稱自己吃飽了,離開了飯桌。下午,沖沖肚子就餓了,但媽媽不給他任何東西吃,告訴他到晚飯時間才能吃飯。沖沖只好挨餓。沖沖挨餓是他不好好吃飯的自然結(jié)果,是沖沖自己,而不是他的媽媽造成了他的挨餓。是他自己違反規(guī)則給自己帶來的懲罰。

  但當(dāng)某個行為的自然后果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家長就不能讓它發(fā)生。比如,孩子跑到馬路中間玩被車撞傷,玩電源插頭觸電等。這種情況下,家長可設(shè)計一種邏輯后果,讓孩子體驗到自己行為的錯誤,但不至于受到傷害。邏輯后果是家長干預(yù)造成的安全的后果,不是孩子的行為自然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平平把玩具在客廳的過道上丟得到處都是,媽媽不得不彎腰揀起玩具才能通過。媽媽對平平說:“你把玩具堆在過道上,我都沒法走路了。如果你明天還把玩具丟在這兒,我就把它們放到壁櫥頂上,一個星期不許玩。”

  平平把玩具放在過道上的自然后果是玩具被別人踩壞,媽媽如果看見了仍真的踩上去,雖然是自然后果但明顯帶有惡意的色彩,會對孩子造成感情上的傷害。媽媽當(dāng)然不愿讓這樣的后果發(fā)生,所以她選擇了邏輯后果——把玩具束之高閣。她的做法是恰當(dāng)?shù)模驗檫@個后果與孩子的行為直接相關(guān)。平平不管好玩具,所以玩具被沒收。如果平平媽媽說:“如果你亂丟玩具,晚上就不允許看電視。”這就不是邏輯后果,而是懲罰了。

  邏輯后果與懲罰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邏輯后果與孩子的行為直接相關(guān),如,孩子騎自行車做危險動作,自行車被沒收。而懲罰往往與孩子的行為沒有直接關(guān)系,如,孩子因遲回家而被罰不許看電視。自然和邏輯后果的好處在于使孩子體會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各種各樣的后果,明白自己必須為做錯事而付出代價,漸漸學(xué)會為自己的行為負(fù)責(zé)。使用邏輯后果時,家長把后果事先告訴孩子,可以鼓勵孩子自己選擇正確的行為。邏輯后果使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權(quán),同時自己承擔(dān)責(zé)任,最終切實感到有改變行為的必要。懲罰則正好相反,它完全由家長控制局面,家長承擔(dān)了施加壓力使孩子改變行為的責(zé)任。

  采用自然或邏輯后果的方法時,家長應(yīng)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和言行。如果家長在一旁等待孩子受到自然后果的教訓(xùn)時,流露出幸災(zāi)樂禍,得意,甚至說:“你看,你不聽我的話吧,活該。”這簡直就與懲罰無異了。孩子會憎恨家長的反應(yīng),也會把邏輯后果看作是家長刻意的懲罰,邏輯后果的價值就喪失了。

  家長應(yīng)用“邏輯后果”策略時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1)使用“我”語言讓孩子明白他的行為的性質(zhì)和你的期望。

  (2)你所設(shè)計的后果必須與孩子的行為密切相關(guān)。

  (3)你與孩子都覺得這個邏輯后果是公平的,盡管孩子可能一開始會有些不高興。

  (4)把握最佳時機。不要拖延,讓孩子越早體會到后果越好。

  (5)可以設(shè)計兩種后果,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如果你遵守規(guī)則,就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如果你搗亂,就在旁邊看別人玩。”尊重孩子的選擇,如果他寧可在一邊看,就隨他去,不要貶低他的選擇,如說“不學(xué)好!”如果他改變了主意,就讓他加入。

  星期六,5歲的津津和媽媽約好下午去游樂場玩。津津用蠟筆在墻上亂畫,媽媽對她說:“你把雪白的墻弄得這樣臟,媽媽生氣了。你用抹布把墻擦干凈,我們才可以去游樂場玩。”津津擦了幾下就跑開了,媽媽沒有吭聲。過了一會兒,津津來問媽媽:“我們什么時候去游樂場?”媽媽平靜地回答:“等你把墻擦干凈。”等津津磨磨蹭蹭把墻壁弄干凈后,時間已經(jīng)太晚了。媽媽用平和語氣對津津說:“因為你沒有及時把墻擦干凈,所以我們來不及去游樂場了。只好明天下午再去了。”津津雖然覺得失望,但破例沒有哭鬧。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