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共同推進孩子的“情商”發(fā)育

本文Tag標簽:情商發(fā)育??

  孩子身體上的重要改變比情緒上的重要改變更明顯。正因為如此,要預測孩子的情緒轉(zhuǎn)變更困難。孩子的情緒發(fā)展因為父母變得更加復雜,因為父母傾向于把決定孩子們表現(xiàn)出的情緒歸因于性別,而不是他們的性情或是孩子們天生的特點和氣質(zhì)。舉個例子,當男孩長大后,父母就不會像以前那樣談?wù)摶蛟儐査母惺?,不會?ldquo;親愛的,早上感覺怎么樣?”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父母處理憤怒這一最棘手的情緒時,這種傾向尤為明顯。大家都會認為憤怒以及伴隨出現(xiàn)的攻擊性行為更多地發(fā)生在男孩身上,這也是家長更擔心的。加州的研究員埃莉諾·麥考比(EleanorMaccoby)認為,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對父母或?qū)νg人有攻擊性言辭或行為。然而與母親不同,父親往往會允許這樣的行為,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在身體上保護自己,但父親很少允許女兒有攻擊性言辭。父親可能會對女兒說:“就算他們真的拿走了你的玩具,我們也不應(yīng)該這么對小朋友說話。”但對兒子,父親可能會加上一句:“如果他拿走了你的玩具,讓他還回來。是你先拿到玩具的。”

  與之相似,新西蘭心理學家羅賓·菲伍什(RobynFivush)的研究十分關(guān)注母親對強烈情緒的態(tài)度。他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比起女兒的憤怒和反擊來,母親更樂意容忍兒子的。母女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關(guān)于如何重新建立與他人的和睦關(guān)系。這是不是聽起來有些熟悉?前面我們討論過父母共同育子的傾向,在那兒,我們提到過相同的行為。

  這也就表明,母親通過教導孩子(孩子將來也會成為父母)什么時候該說話、什么時候不該說,使孩子們學會了通過語言交流,將情緒和行為聯(lián)系起來。記得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Gottman)關(guān)于情緒崩潰的研究嗎?研究表明,當男人直接面對他的伴侶時,洪流般的情緒讓他們很難說出心中的痛苦,而母親則希望盡快把自己的痛苦說出來,而不是往后拖。當父母用不同的態(tài)度對待不同性別的孩子時,孩子的性格就開始逐步形成了;而且父母們讓孩子們從小的時候,就開始了社會化的進程,盡管父母有著良好的初衷,不希望孩子的性別因素會影響自己對孩子的培育。

  當我們尋找這種不同行為的起源時,我們發(fā)現(xiàn),父母似乎更喜歡與女兒談?wù)撉榫w,而不是兒子。朱迪思-丹恩(JudithDunn)的論據(jù)表明,父母似乎更可能在初期積極地壓抑兒子的情緒表達,而不是壓抑女兒。對同樣是18個月大的孩子,母親和兒子“情緒交談”的次數(shù)是和女兒的三分之二:而當孩子24個月大時,差距就擴大了一倍。有趣的是,兩歲的女孩比兩歲的男孩似乎更可能開始“情緒交談”(“莎莉很開心,媽媽!”)。與這一研究互補的是羅伯特·巴克(RobertBuck)關(guān)于非言語溝通的研究。研究解釋了為什么同為六歲的孩子,母親能更輕易地讀懂女兒的情緒狀態(tài)。

  父親通常需要一些幫助來更自然地與孩子交流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情緒問題,他們是讓孩子明白,察覺情緒的能力和意識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