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什么都喜歡比較,也喜歡爭強好勝,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讀書就業(yè)的壓力,無形之中,我們不知不覺就會把競爭概念傳輸給孩子:你要當(dāng)?shù)谝?,你要做到最好,你要比別人都棒……相信很多幼兒園的集體環(huán)境也是這樣去塑造孩子的:比一比,賽一賽,然后最棒的孩子得到最多的鼓勵。
可是,小小年紀(jì)的孩子當(dāng)真需要競爭來刺激成長嗎?真的有必要從小就培養(yǎng)起孩子強烈的競爭意識嗎?競爭,究竟是幫了孩子,還是傷了孩子?
從小有競爭意識不好嗎
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可能好,也可能不好,主要取決于大人的希望和教育模式,取決于我們?yōu)楹⒆觽兲峁┑沫h(huán)境質(zhì)量,更取決于孩子的秉性,最終還是要看孩子面對競爭有多高的勝任能力。然而,我覺得中國人向來講究的中庸之道更有一定的道理,所謂的“和”與“平”,同樣適合孩子在競爭環(huán)境中的心態(tài)素質(zhì)培養(yǎng)。競爭和壓力,都要適度適中,對孩子來講,就是要適合孩子的接納力和參與性。
女兒的競爭觀念
我平時凡事都愛一比高下,但是結(jié)果也并非都見得好,很多時候反而感覺精疲力竭、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這一切都被女兒看在眼里,再加上我們給她看的圖書都是講孩子的合作和分享,所以她對競爭的理解很是不屑一顧,這著實讓我感到吃驚。
有一天,我讓女兒自己脫背心,她不干,并且告訴我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都會幫助她,還特別得意地說:“班里的很多孩子都會脫,我不會。”我就問她:“別人都會,你卻不會,那是什么感覺呀?”她竟理直氣壯地說:“沒什么呀,我很高興,我覺得這樣挺好,我也很棒。”
其實,女兒的表現(xiàn)和我所希望的情況完全不符合。她這種兒童的心態(tài),似乎更適合美國的教育體系。可咱們是在中國長大,咱們接受的是中國的教育,我就覺得有必要讓她知道第一和落后的差距。借助奧運這個時機,當(dāng)看到比賽后發(fā)獎獻(xiàn)鮮花時,我就開始教育她,什么是最棒的,誰是第一名,前三名才有鮮花,你想要鮮花,就要努力,就要……
但是女兒語出驚人:“媽媽,這樣我會緊張的,我就沒有辦法好好工作啦。”“工作”是蒙特梭利教育模式的概念,把孩子的活動游戲統(tǒng)稱為工作,蒙特梭利似乎不喜歡游戲這個概念。
還別說,女兒的這一席話,基本概括了競爭的不利后果。我不知道是她看奧運會時聽到運動員“緊張”這個詞匯太多了,還是我平日給了她太多的壓力。于是,我就開始反省和自責(zé),干脆不再鼓吹什么第一什么名次。就像奧運的真諦是享受比賽一樣,孩子也應(yīng)該從小享受童年,享受每個活動,讓樂趣成為他們成長的最大動力。就算女兒當(dāng)不了什么第一或是前幾,只要她能做好自己、她覺得快樂,今后進(jìn)入社會能讓我們放心,這就足夠了。
輸一次并非輸了全部
我們要謹(jǐn)防高壓下的發(fā)揮失常,過多的說教和評判、過多的在意輸贏和過高的期望,會讓孩子無法承受。輸了一次,就意味著輸了全部嗎?在我讀初中的時候,學(xué)校從我們班選拔體態(tài)優(yōu)美的人去市里走花束隊,本人當(dāng)年骨瘦如柴低頭哈背,毫無懸念地落選,當(dāng)時哭得一塌糊涂,覺得真沒臉見人了。事隔一年之后,我上了高中,個子躍居前茅,也有了鄰家女孩的可愛,當(dāng)年超過我的人又被我甩在后面,本人還站在了隊伍的第一排。從那以后我就明白了,誰都不能、也不該瞧不起誰。
讓孩子自己主導(dǎo)競爭
假如你周圍的家長給孩子報了這樣那樣的興趣班,你也跟著來,姑且先不說累吧,孩子會喜歡嗎?我特別喜歡游泳,覺得教女兒肯定沒有問題,可至今我都沒帶她進(jìn)過游泳池,因為她明確地表示自己不喜歡游泳。于是我就想,再對女兒講什么競爭故事都沒用,她就是不喜歡,我必須得等她對水發(fā)生了興趣才行。
因此,競爭什么、怎么競爭,應(yīng)該以孩子為中心,根據(jù)孩子的能力而定,讓他們自己去主導(dǎo)。現(xiàn)在孩子還小,盡可能讓他們自信地體驗自己的感覺。還是那句話,適當(dāng)中度的競爭刺激是有利的,
能夠覺得自己棒的孩子,是值得我們給予掌聲的。只要孩子在自己的舞臺上能夠體會、信任、控制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是強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