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尊嚴和信心

本文Tag標簽:培養(yǎng)信心??

  “孩子犯錯誤時,您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是什么?”在一項問卷調(diào)查中,53%的家長的回答是“你看某某多好,你有他(她)一半,我就知足了”“你怎么搞的,又闖禍了”。“對孩子犯錯會采取什么方式教育?”75%的家長表示會“批評教育,耐心說教”,24%的家長會“不理睬、打罵挖苦”。而在對家長和孩子更細致的采訪中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的“批評教育,耐心說教”并不到位。有些做法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等,還可能引發(fā)不少心理問題。

  小魚喜滋滋地告訴媽媽數(shù)學測驗考了98分,媽媽立刻問有多少同學得了100。當她知道有5名學生得了滿分后,臉就沉了下來:“你還有沒有自尊心,考了98還洋洋得意?你怎么不跟好同學比,我看你是不求上進!”

  芳芳媽媽在做飯,發(fā)現(xiàn)鹽用完了,就給了8歲的芳芳5塊錢,叫她去買鹽。過了半小時,媽媽已經(jīng)等得著急了,芳芳才垂頭喪氣地回來了,“媽媽,錢丟了。”“你怎么搞的!整天魂不附體。你這個樣子以后什么也做不好!”

  小震被父母叫做“闖禍精”,幾乎沒有一天不挨罵。爸爸經(jīng)常對他吼叫,不耐煩到極點時就一巴掌揮過去:“滾,你這個敗家子!”媽媽則唉聲嘆氣:“你怎么才能學好呢?”

  家長必須學習接受孩子的錯誤,不要苛求孩子,把不算錯誤的事當成錯誤對待。更不要抓住他們的錯誤不放。許多家長的注意力過于集中在孩子做錯的事上,指出孩子犯的每一個錯誤,提醒他們必須改正。在這樣的指導下,孩子會覺得自己必須完美才能為父母所接納,這樣的想法會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和恐懼,反而削弱了他們的勇氣,阻礙了他們提高的進程。學過外語的人深有體會,如果老師不斷糾正你的口語錯誤,你會越來越不愿開口,害怕出錯丟丑,因而導致缺乏訓練,進步緩慢。

  孩子犯錯有時并不是故意的,只是因為思維的局限或經(jīng)驗的缺乏,比如,丟三拉四,粗心大意,冒失莽撞。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弱點,糾正不當?shù)男袨椋虝⒆诱_的處理事情的方式才是明智的做法。

  小玨把媽媽給買醬油的錢丟了。媽媽沒有責備她,而問道:“你剛才把錢放在哪里的?”“放在裙子口袋里的。”媽媽檢查了小玨的裙子口袋,說:“口袋沒破,但你看,這個口袋太淺了。你走路一顛一顛地,鈔票就容易冒出來。”小玨點點頭,說:“知道了,我下次注意把錢放在深一點的口袋里。”“要是沒有口袋呢?”“放包里。”“那放在包的什么地方最安全?”“放在夾層里,就不會被偷掉。”“這就對了,喏,媽媽再給你5塊錢,把醬油買回來吧。”

  春節(jié)前,10歲的紅葉幫父母在家大掃除。她把自己分內(nèi)的工作做完后,就出去玩了?;氐郊?,媽媽就對她說:“你自己看看你擦的家具,干凈不干凈?”紅葉一看,全是大花臉!紅葉納悶地申辯:“我擦的時候覺得挺干凈的。”爸爸在一旁告訴她:“你沒有勤搓抹布,用一塊抹布從頭擦到尾,濕的時候看起來亮光光的,干了以后泥漿就看出來了。下次記住要勤換水。”媽媽接著說:“先吃飯,吃了飯你再重擦一遍。”這回,紅葉擦得干凈多了。

  孩子有時也會故意惡作劇,但一定都有原因。家長不要急于批評,而要先設(shè)法了解孩子行為的動機和深層次的心理原因,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上初一的小偉寫作文時通篇不打一個標點符號。小偉的媽媽知道了他的惡作劇行為很生氣,但她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問小偉:“我知道了你寫作文故意不打標點的事,我很驚訝,也很生氣。你為什么要這樣做?你不是很喜歡作文嗎?”

  “我以前喜歡作文,現(xiàn)在不喜歡了。”

  “那是什么原因?”

  “以前的語文老師有水平,現(xiàn)在的老師差遠了。”

  “是嗎?”媽媽想起小偉對上學期教語文的張老師非常崇拜,張老師也經(jīng)常夸小偉作文好。“現(xiàn)在的趙老師怎么不好?”

  “……”小偉一下子語塞,“她寫字都歪歪扭扭的……反正不怎么樣。”

  “我倒不這么認為。”媽媽說;“起碼她非常有耐心,也很寬容。你看,她把你漏掉的標點符號全都補上了。要是換成我,早罰你重寫了。而且她沒有告你的狀,是我今天正好去學校問起,她才說的。這樣的老師很難得。”

  小偉不吭聲了。

  媽媽接著建議:“我認為你應(yīng)該向老師道歉。是當面跟老師認錯還是在作文本上留個條,你自己決定。”

  兩天以后,趙老師打電話告訴小偉媽媽,他在最近一次作文后面附了一張道歉條。而且這次作文他寫得非常好。

  因為消除了對趙老師的偏見,小偉對語文課的興趣逐漸恢復了。他對趙老師也越來越尊敬。在媽媽的啟發(fā)下,小偉從這次經(jīng)歷中明白了:每個人有不同的特點,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

  無論采用什么樣的管束策略,家長一定要保護孩子的臉面和尊嚴。盡量避免在外人面前,尤其是同學、朋友或他們看中的人面前訓斥他們,讓孩子下不來臺。這樣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因羞惱、氣憤,而與家長發(fā)生沖突,使孩子和家長的感情都受到傷害。

  15歲的小美一向很乖巧。有一次約了同學到家里玩。媽媽提醒她不要大聲喧嘩,因為爸爸在家趕寫一份工作報告。結(jié)果女孩子們開始還很克制,一開心就忘了形,笑鬧聲響得簡直能把房頂掀翻。媽媽進了女兒房間,不客氣地訓了小美幾句。小美跟媽媽頂撞了起來,然后氣呼呼地跟同學出了門。媽媽很震驚,因為女兒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無理過。小美到很晚才回來,低著頭不聲不響進了門。媽媽已經(jīng)冷靜下來,她問小美為什么發(fā)脾氣。女兒說:“你那么罵我,我太難為情了。你那么兇,我們同學以后再不敢來了。”媽媽覺得自己的確有失妥當,向女兒道了歉,同時也讓女兒認識到她的不要之處。母女倆和解了。

  家長做錯事也是情理之中的,如果冤枉了孩子或是做法失了分寸,也應(yīng)該向孩子道歉。不要為了維護所謂的家長尊嚴,貶低了孩子的自尊。其實,一個勇于承認錯誤的家長不僅不會削弱自己的形象,反而能引起孩子對你的勇氣的尊敬,同時,你的榜樣也使孩子學會在遇到問題時不逃避責任,主動查找自己的原因。這樣的行為,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豁達的品行和寬闊的胸懷。

  想像一下,當有人批評你做錯了事,你希望他過后如何對待你呢?當然是希望別人不要揪住這點不放,仍像以前一樣尊重和信任你。那么,換到孩子的角度上,當孩子做錯一件事受到你的批評后,就該讓這件事成為歷史,讓孩子繼續(xù)向前。不要再反復提起,不要對孩子發(fā)表長篇大論,更不要把孩子犯錯的事宣揚得人盡皆知。

  小輝因為跟別人打架,被罰周末不許出去玩。恰巧,小輝媽媽的同事張阿姨帶了孩子來約小輝去游泳,小輝的媽媽告訴張阿姨:“小輝今天不能出去玩。下個星期再跟你們一塊兒去吧。”接著就岔開話題,與張阿姨聊起別的事兒來。

  在公共場合教育孩子無論孩子還是家長都存在臉面的問題,孩子不愿在眾人面前遭到訓斥,家長也不希望在別人面前顯得缺乏威信。這時需要家長預先防范沖突的發(fā)生,在需要采取行動管束孩子的行為時,也要堅決,不要讓孩子利用你要面子的弱點,放縱自己的行為或堅持不合理的要求。家長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冷靜,與孩子一起轉(zhuǎn)移到離開公眾視線的角落,采取適當措施讓他服從規(guī)則,并提醒他如果不希望丟臉就必須配合。

  對于幼小的孩子,情況就不同了。

  大部分家長都有這樣的體驗:孩子在商場、馬路上、公園里不服管教,哭鬧、耍賴,路人的目光如芒刺在身,你覺得自己在別人眼里一定是個無能、冷酷、粗暴的家長。其實,你所想像的別人的看法多半是你沒生孩子之前,對別的家長在同樣情景下的反應(yīng)。你可以放寬心,有孩子、有經(jīng)驗的人看你的目光是同情的,因為他們大多深有體會。

  要避免公共場合孩子不合作的情況,首先需要家長根據(jù)孩子的狀態(tài)安排活動。當孩子感冒、疲憊、煩躁的時候,應(yīng)避免漫長枯燥的旅程,也不要去對行為約束多的場合,如,高檔的餐館。當孩子特別興奮,需要盡情玩耍發(fā)泄精力的時候,就不適宜帶他進行長時間的購物。在進入公共場所之前,提醒孩子有關(guān)的規(guī)則,如果孩子小,可以讓他重復一遍。給孩子帶些玩具,無聊時可幫孩子打發(fā)時間。跟孩子做個游戲,講個故事,也可以調(diào)節(jié)孩子的情緒。孩子表現(xiàn)好,可以給一點獎勵,比如,買個小零食或小玩意。如果孩子違反規(guī)定,家長應(yīng)立刻采取行動,可以視情況而定選用上面提到的各種管束策略。如果怕難為情,可以把孩子帶到某個人少的角落進行教育。

  4歲的蒙蒙和媽媽去商場購物,媽媽一再告誡蒙蒙別亂跑,可稍不留神,蒙蒙就跑得沒影兒了,弄得媽媽提心吊膽。媽媽把蒙蒙拉到樓梯拐角,拿出包里事先準備好的家里隔離用過的椅子的照片,給蒙蒙看,并告訴他,如果他再亂跑,回家后立刻隔離雙倍的時間。蒙蒙果然乖乖地跟著媽媽,直到買完東西。媽媽給他買了個冰激凌作為獎勵。

  孩子的成長在日復一日的進程中常常顯得進展緩慢,并時時受挫,家長難免會急躁。家長應(yīng)該提醒自己,學習的過程總是艱辛的。你不妨業(yè)余時間從事一項新的業(yè)余活動,重新體會一下掌握一門新技能的艱難。對于認知、運動能力已經(jīng)成熟的成年人來說,學習的過程尚且錯誤不斷,對身體和頭腦仍在發(fā)育之中的孩子而言,艱辛更可想而知了。孩子的身邊似乎總是圍繞著一群比他們學得快的同齡人,在這樣的壓力下,孩子們?nèi)阅鼙3指甙旱那榫w和耐心,豈不反映出孩子天性的執(zhí)著可愛?

  帶著寬容去管束孩子,帶著欣賞去鼓勵孩子,做一個和藹可親的嚴格家長。讓孩子感到安全,讓孩子充滿自信,讓孩子勇于負責,讓孩子善于同情,讓孩子學會自制。這樣才能營造出愉快的家庭氛圍,形成牢固的親子紐帶,培養(yǎng)出健康、快樂、能干的孩子。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nèi)回答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