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維天生富有彈性
有個叫玖玖的小女孩,聰明伶俐。某天早上,又到上幼兒園的時刻。玖玖舍不得離開媽媽,隨即提出一個要求:“媽媽,你陪我一起上幼兒園吧!”
媽媽:“不行呀!幼兒園是小朋友去的地方,大人是不可以去的呢。”
玖玖略有些失落,不過,很快,她就自己開解道:“媽媽,等你長得跟我一樣小的時候,你就可以陪我上幼兒園了吧?”
這就是孩子。玖玖朦朦朧朧地意識到:生命有長度,并且,我們每個人都在這條生命線上移動。與成人的思維不同的是,她認(rèn)為這種移動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換句話說,在孩子的意識里,生命是富有彈性的,因此,人可以長大,也可以長小。
當(dāng)然,在孩子心目中,不僅生命富有彈性,其他一切也都如此。
周末,干兒子到我家住了兩天,帶著我趕了兩天的“馬車”。孩子在,既要陪他玩,又不能把家務(wù)活撂下,就只有尋找兩全其美的辦法了。
我在廚房刷碗,小家伙已經(jīng)迫不及待了:“干媽,快來呀,馬車馬上要開了。”
“這可怎么辦呀?我的碗還沒刷干凈呢?你的馬車能停下來等我一會兒嗎?”
“只有1分鐘時間了。”
“那好吧,我可得抓緊了。要不就真趕不上馬車了。哎呀,急死我了!1分鐘實在是太短了!我抓緊!我抓緊!”我假裝很著急,很擔(dān)心趕不上馬車。時不時的,我還會“焦急”地問上一句:“阿寶,你的馬車還在嗎?沒開走吧?一定要等著我哦!”看我如此著急,小家伙自有主意:“干媽,你別著急,我把1分鐘拉長點。”他那邊果然帶著“響”把1分鐘拉成了2分鐘。于是,我有了充足的時間趕上他的馬車。
不僅玖玖、阿寶如此,只要未經(jīng)雕琢,每個孩子都如此。在他們的世界里,事物既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沒有固定的模式,沒有注定的發(fā)展方向,如同水,隨性而富于變化。這種彈性思維,正是孩子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得以發(fā)展的基礎(chǔ)。
彈性思維使我們的心境更開闊
然而,太多的“不對”、“你錯了”、“瞎說”、“應(yīng)該這樣”封殺了孩子彈性思維的出口,不知不覺間,我們便打壓了他們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的思維漸趨固化,失去了本該有的彈性。接納不了孩子的彈性思維,是我們自身思維缺乏彈性的直接反映。
這些年,很多人都在批評應(yīng)試教育,紛紛把手指向外部環(huán)境,卻很少有人把手指向內(nèi)在,去反思我們自己能做點什么?我無意于去評價教育體制的好壞,也沒有要批評家長的意思,只想探討,除了指責(zé),我們還能做點什么,讓一切變得對孩子更為有益?外部環(huán)境,憑我們個人的力量難以改變,或者改變甚微。但是,倘我們能把關(guān)注的重心放在去思考,我們自己究竟能做點什么,我相信,更多的個人改變了,整體的社會環(huán)境也一定會隨之改變。從自身做起,再影響到周圍的人群,擴(kuò)散至整個社會,未嘗不是影響外部環(huán)境的一種有效方式。
換一種方式去看待一切,不正是彈性思維的體現(xiàn)嗎?對外部環(huán)境如此,對孩子亦如此。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多嘗試換個思路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就不會跟外界較勁,更不會跟孩子較勁。我們自己不較勁,就會輕松很多,淡定很多,愉悅很多。當(dāng)然,各種沖突與煩惱自然減少,而孩子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我們的影響。他的彈性思維不僅可以得到呵護(hù),還可以在我們的影響下變得更富彈性。如此,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也就多了一份保障。
于細(xì)微處讓寶寶思維更富彈性
回到前面的事例。當(dāng)玖玖期待媽媽“長小”陪她去幼兒園時,倘玖玖媽認(rèn)為玖玖的說法“不科學(xué)”,劈頭蓋臉來上一句:“瞎說!人只會長大,不會長小。”玖玖彈性思維的激情就被打壓,自然得不償失。即便玖玖媽反應(yīng)溫和,循循善誘告知玖玖:“人只會越長越大,不可能越長越小呀。”她也不過是告知了玖玖一些婦孺皆知的常識,與此同時,卻失去了一個幫助孩子發(fā)展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極好機(jī)會。相反,如果玖玖媽換一種方式回應(yīng):“好?。『冒?!等長小了,我一定陪你上幼兒園。”玖玖的彈性思維就得到了呵護(hù)。而人不會“長小”的道理,玖玖早晚自知。我們無需如此急迫地向她傳遞這個知識。
不僅如此,媽媽如此回應(yīng)玖玖,玖玖的感受與情緒得到尊重與理解,她就不會繼續(xù)糾纏于這種情緒之中,心情變得愉悅,就算有點小小的失落,也會接受獨自上幼兒園的事實。
當(dāng)然,若玖玖媽進(jìn)一步拓展:“要是我長小了,我就可以……”異想天開來一趟想象之旅,豈不是抓到了一個拓展孩子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極好契機(jī)?
接著來談我與干兒子“趕馬車”的故事。
阿寶要干媽陪著玩“趕馬車”的游戲,而我不可能把其他一切都放下,分分秒秒陪他玩耍。于是,我不無沮喪地來上一句:“哎呀,要是馬車上有廚房就好了。我就可以直接在馬車上做飯,也不用擔(dān)心趕不上馬車了。”
“有啊!有??!干媽,我把廚房搬到馬車上了。”受了我的啟發(fā),阿寶立刻回應(yīng)。“我們的馬車可大了,什么都能裝!”
果然,我們的“馬車”夠大——玩具、圖書、食品……書房、客廳、臥室……一股腦全都裝下了。于是,我在“馬車”的各個角落穿行,該干嘛干嘛,既沒耽誤陪干兒子玩,也沒耽誤做家務(wù),處理其他事務(wù)。
更有趣的是,最后,我們這輛全能的“馬車”居然還裝上了機(jī)場、港口、汽車站、銀行、郵局……但凡這個世界有的,“馬車”上都有。這個世界上沒有的,“馬車”上也可以有。當(dāng)然,我們很享受地駕著“馬車”去了西安、澳大利亞、意大利……看到了大雁塔、兵馬俑、袋鼠……于是,我看似沒陪在阿寶身邊,卻時時刻刻都在陪伴他駕著“馬車”四處“旅行”。而他,很享受這個異想天開的過程。跟我在一起呆了兩天,小家伙回到家第一件事便問媽媽:“明年我還有假嗎?我還想去北京干媽家。”
跟孩子在一起,如果我們不在某些細(xì)枝末節(jié)上跟孩子較勁、糾纏,而是順著他的話頭往下引,親子沖突少了,育兒煩惱滅了,親子之間不再存在控制與被控制,說教與被教的關(guān)系,孩子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自然也拓展了,何樂而不為呢?
當(dāng)然,最后還需要加個小尾巴:彈性思維≠沒原則。親子相處,該有的原則還是要有,而且,不是特殊情況,原則性的問題不可彈性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