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印象中的臺灣女人一樣,郜媽說起話來詞句中帶溫柔,不急不緩,字字咬得清晰可辨。這樣的女人往往令人信服,連她寫出的育兒文字也愿意讓人相信是用心而不矯情的。
唯有“給的起”,人生才會走向圓滿
同郜媽聊天,你更愿意相信她是成長在一個平和安穩(wěn)的環(huán)境下,否則亦無法成為這樣安然的女人。但是當她用較快語速說出過往的時候,除了震驚也會對困難的塑造性感到敬畏。
“10歲的時候,早晨還同姐姐打鬧,晚上她就心臟病過世;22歲的時候結(jié)婚對象過世;結(jié)婚不到半年先生發(fā)生車禍,并在不久后再次歷經(jīng)車禍差點喪命;全家出去旅行的時候在高速公路被追尾險些喪命;女兒4歲的時候得重病瀕臨死亡;自己在50歲的時候則患重度憂郁癥……”無法切身體會這樣的困苦和情緒,但若經(jīng)歷這些必定對生活產(chǎn)生懷疑,可這個50多歲的女人卻能以一種釋然的腔調(diào)說出過往,“接受人生所經(jīng)歷的好與不好,相信未來會有美好在等待。”
在得憂郁癥的那段時間,她重新回到教會,在不斷的自省和同上帝的訴求過程中,她逐漸理清了自己。同時郜媽明白了一個事理,在僅為自己奔波勞碌的時候,會太在意得失,從而無法釋然,但一旦開始幫助他人,得失則不會那么擾人。唯有“給的起”,而非單純的索取,人生會慢慢走向圓滿的境地。
或許是因為心存上帝,郜媽連說話寫書都是誠懇的,不偏執(zhí)不極端,好比她的舊作《臺灣郜媽育兒新經(jīng)》、《我不壞只是在長大》,又比如她的新書《媽媽必須教給女兒的事》。我想,她是在用謙卑的態(tài)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育兒經(jīng)驗,“我只不過是把家庭中最真實的教導孩子時媽媽的心情寫出來。跟其他媽媽不一樣,她們站在比較嚴肅的立場寫,我自己的姿態(tài)是站在旁邊給媽媽們鼓掌。”
再忙,也要陪孩子長大
在郜媽看來,培育孩子是需要花心思和時間的,媽媽偷懶不得。兒子8個月,郜媽自以為是地把孩子被托付給親戚,倉促回電臺工作。但哪怕只是短短3個月的時間,正在學會認人的兒子因此變成非常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郜媽日后為此花了不少心思和精力。以“忙”為托辭,必然給為人父母者造成巨大的損失!
為人父母從不犯錯跌跤,誰信?郜媽當然也不例外,即便成了熟手,也時有紕漏。25歲的女兒從大西洋彼岸突然來信說要棄醫(yī)從藝,聽到這樣的話,哪位媽媽不痛心、扼腕嘆息?好在郜媽當時非常清醒,于是拿出勇氣讓孩子用一年的時間去重新找方向,讓女兒學會獨立思考,“我35歲才清楚自己的方向,25歲的女兒就會思考自己將來想要什么,比我整整早了10年,我憑什么批評、阻撓她?”郜媽自省道。是啊!孩子要慢慢長大,做好媽媽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育兒本就是一門邊走邊學的功課,值得女人一輩子修行。
撫育孩子的過程漫漫無期,媽媽們會越走越心虛,對自己的做法產(chǎn)生質(zhì)疑。有人說要時常給孩子拍拍手的,又有人說要不斷給孩子挫折教育,大部分人就這樣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像所有新手媽媽一樣,在育兒方面,郜媽曾經(jīng)也是個旁聽者,沒有自己的理論。“但我很有幸對一個育兒專家講演者做了質(zhì)疑,他對我說,其實任何教育方法都是好的,只是看你自己能不能好好地執(zhí)行,堅持下去。如果做媽媽的總是變來變?nèi)?,孩子就沒有準則。”郜媽突然領(lǐng)悟到,做自己能做的母親才能做好母親,而不要照著模范媽媽的規(guī)范去做母親。
一個好媽媽愿意花時間陪孩子長大,但好媽媽絕不是一個模范媽媽。反觀當今社會,認真努力的媽媽不在少數(shù),她們到處學習,看專業(yè)書籍,聽專家演講,郜媽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鄭重告誡天下母親:做一個好媽媽,要像小白領(lǐng)一樣用心,而不是像民工那樣用力。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一個孩子的出生伴隨著父母的種種期許。為了孩子,父母們愿意幫孩子做一切事,甚至把孩子未來要走的路都鋪平,但對不起,郜媽做不到。“孩子的人生,由孩子做主,父母只是陪伴者。”郜媽很清楚這一點。
當年女兒上學時,臺灣各種才藝班盛行,但班里不見郜媽的女兒,那是因為女兒有一位“有著特殊想法”的媽媽;女兒品學兼優(yōu)只上了普普通通的學校,沒有上名牌高中,那是因為郜媽知道做雞頭的快樂勝過做鳳尾的優(yōu)越感,“女兒如果要考上名牌高中那得要多努力多辛苦啊,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在回憶起她的學生時代時,除了讀書就沒有其他快樂的回憶。”或許是因為自己也曾是班里的差等生,沒有讀書的牽絆她擁有了快樂的童年。所以,當人生有不如意時,她還能靠小時候的快樂回憶度過那些坎坷與不快。
放手讓孩子自個走,說得輕松簡單,但現(xiàn)實能做到的媽媽寥寥無幾,唯有像郜媽這樣經(jīng)歷過的人才真正懂得如何放手。2007年她毅然決然地辭掉電視臺與廣播電臺工作,拋夫別子去走訪大陸54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去完成做一個專業(yè)寫作人的夢想。或許別人會替她可惜,如果想要做個專業(yè)作家,應(yīng)該早在讀大學中文系時就走上這條路,不該“浪費”了十多年的時間去從事電視與廣播工作,但郜媽振振有詞地說:“沒有任何行過的路是浪費的,只要你是認真努力的走過。”
是的,媽媽是孩子的參照物和示范,要想讓孩子今后怎樣,自己就必須要活出那個樣子來。那郜媽又是怎樣的媽媽,“我是長不大的媽媽,胡涂、天真、有點胡攪蠻纏、有趣、永遠朝夢想奔,有很堅強的毅力、重承諾、要嘛不干要干就一定能堅持。不會讓年齡牽絆自己去發(fā)夢、逐夢,與停止完成夢想的腳步,只要發(fā)現(xiàn)那一件事情是你感興趣的,就去做,也鼓勵孩子去筑夢圓夢。”她笑答道。
Q&A
Q1 :0~3歲孩子的培養(yǎng)應(yīng)該注重哪些方面?
A:3歲以前應(yīng)該更多地學做人,學做一個會吃、會睡、會走、會說的獨立人,學做一個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社會人。
培養(yǎng)要 集中在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性格和人格的塑造上,而非具體才藝技能的獲取。主要以音樂熏陶、習慣養(yǎng)成為主,鼓勵他主動探索環(huán)境,但不是強迫性的學習,如閱讀、繪畫等實用技能則全部留到3歲之后。直到3歲以后,孩子們才會真正有意識地去接觸更多知識以及文化、藝術(shù)等技能,也就是所謂的“學做事”。這是由其能力發(fā)展的循序漸進性決定的,萬萬違反不得。3歲前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學這學那,否則只會攪亂他們的正常發(fā)育。
Q2:孩子的哪些事是必須交給媽媽而不能推給老師的?
A:父母對孩子的培養(yǎng)應(yīng)該專注于內(nèi)心,品質(zhì)和風度都是需要家庭的熏陶才能表現(xiàn)出來,培養(yǎng)孩子的品德與自信心都是很重要的,要讓他們成為有安全感的人。
1、品質(zhì)教育:如生活習慣、面對人生的觀念態(tài)度;品德、藝術(shù)修養(yǎng):來自原生家庭,選妻子要看他的母親,女人嫁的丈夫常是自己父親的翻版。我們很難讓不講究整潔衛(wèi)生的父母,能培養(yǎng)出有良好整潔衛(wèi)生習慣的孩子。
2、讓孩子從小在視覺、觸覺、聽覺上都能夠隨時跟美相遇,自然就能培養(yǎng)出他們對美的鑒賞,與妝點生活與穿著打扮的實踐能力。
3、子職教育:學習對自己的學業(yè)負責、對自己的言語行為負責。將課業(yè)學習、人際關(guān)系的處理等,凡是屬于孩子“自己”的事,“狠心”交由他們自己去跌撞摸索與學習決定,不著急去“幫他一把”,甚至替他代打。只需給孩子設(shè)定下些規(guī)矩-如不準不認真專心半途而廢、不要做傷害和妨礙到旁人權(quán)益的事就可以了。給他們一個學習“做好孩子”的機會。
Q3:在你看來,一個好媽媽的標準是什么?
A:沒有一定的標準,只要能用心不用力地做好自己能做的母親,能做一個在孩子心目中有無可取代地位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