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只有當孩子對形有了真實的理解后,才能有真正的再現能力,我舉一個藝術兒童工作室的課,如:一串美麗的樹葉,我們讓孩子自己摘了再觀察,述說它的形狀和變化,然后,并不是簡單地就照著畫,而是通過水印的方式,給葉子涂上漂亮的顏色,再印到專用紙上,還可以在泥板上印下它的輪廓和肌理,之后,孩子們還會用樹葉來裝飾自己塑造的泥屋子,甚至去裝飾老師。那么,他對樹葉的形狀認識就異常豐滿了起來,還有情感與審美在其中。這樣通過全方位的觀察以及美術的多種形式來了解一個“形”,之后再去平面或立體地再現就是孩子經歷體驗而獲得的真正的“經驗”。
另一個關鍵是:我們在教育中忽略了對作品的評價、欣賞和比較,這是個讓孩子自我領悟的過程,對于技巧的傳達極為重要。還是舉藝術兒童工作室的評價體系為例,美麗的樹葉在孩子手中再現后,我們讓他們互相評價,有任何觀點,都坦率說出來,孩子喜歡這樣并且逐漸能接受被評價之后的結果,如林林說:“我覺得山山的葉子這里沒有紋路,只是圓忽忽的一片,不怎么好!”,山山馬上說:“我是看你們都畫了紋路,我故意不畫的?!薄澳撬筒皇侨~子了”,林林又說。這是,我讓其他小朋友都表表態(tài),她們誰說的對。有人說林林對,有人說:沒有紋,也一看就是葉子嘛。還有的說:都好!孩子對形的不同領悟和理解全出來了,而且每個人都會記憶深刻,也會彼此吸收,而如何用線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也不破壞孩子各自線條的原生特點。我們成人此時就可以通過他們自己的作品來比較說明,幫助他們分析多樣的方法都有存在的合理性。
我建議,對孩子的構型愿望和技巧的導入必須用極為慎重和科學的方式,以孩子為本,以藝術為本,以尊重他們的差異性為本,讓孩子通過情感的激發(fā)、內心的領悟和互相的評價來自己總結、自己去發(fā)現習得。
相信他們吧,我們教育者有時要做一個冷靜的觀者,不要急于去握住他的手帶著不屬于他的線條在紙上跑,他將找不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