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度弱智比輕度弱智容易診斷,因此為這類學齡前兒童設計的教育方案相對而言較為普及。專門為“有弱智危險”的孩子設計的學齡前教育方案在于防止弱智的形成;而學齡前中度弱智兒童教育方案則強調提高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語言和概念的發(fā)展是這類方案的重點。此外,由于這些孩子往往身患多種殘疾,方案的實施常常需要得到其他領域專業(yè)人員,如言語治療專家、理療專家等的幫助。許多教育方案同樣也需要家長參加。
與輕度弱智兒童教育方案相比,中度弱智兒童教育方案傳授的文化知識水平要更低,更可能只是功能性文化知識,更強調向學生提供將來可使他們在社會和工作環(huán)境中獨立生存的技能。
1)自理技能。權威人士一致認為,向弱智兒童傳授自理技能是極其重要的。各種自理技能的復雜性有很大差別,包括大小便、獨自進食、穿衣、保持自身清潔等內容。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內容是其他課程的基礎。
里德(Reid)等人1983年指出,進行自理技能訓練的大部分方法一直是以行為理論為基礎的。自60年代以來,專家們一直在對用行為矯正法向弱智者傳授自理技能的工作進行研究。里德等人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通過教育,不僅中度弱智者,就連重度和極度弱智者也能學會大小便,獨自進食、穿衣、保持個人衛(wèi)生等自理技能。
2)職業(yè)技能。中度弱智者要想成為能夠獨立生存和勞動的社會成員,就必須學會能獲得和保持某項工作的技能。供弱智者選擇的工作種類因每個人的適應性行為能力和智力年齡水平而異。中度弱智者能夠承擔的潛在的工作種類和數量很大程度取決于他們接受過的訓練、本人的動機以及正常人的合作和理解。
向中度弱智者提供就業(yè)訓練和實際就業(yè)機會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將他們安排到一個“無競爭工場”學習。所謂“無競爭工場”,是一種經過精心安排的環(huán)境,它可以使弱智者養(yǎng)成必要的工作習慣,接受特定的技能訓練,最終在這里或通過安排在社區(qū)獲得一份可領取薪金的工作。
戈爾德(Gold)1973年介紹說,“無競爭工場”基本上可分為三類:過渡性工場,延伸照料性工場或日終結性工場,以及綜合性工場。過渡性工場是一種臨時安排,學生在這里學習必要的技能,以便將來進入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延伸照料性工場通常是一種終結性質的安排,在這里學習和工作的都是無法掌握獨立工作技能,因而無法適應勞動市場激烈競爭的弱智者。綜合性工場最為普遍,它兼而安排上述兩類弱智學生。